6月28日,南京市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和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挂牌。科研院所专家和乡土养蟹能手联手,推动螃蟹养殖这一富民产业转型升级。
高淳区委书记刘伟表示,“一中心一院”将整合科企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蟹苗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带动农民增收,努力把高淳建设成为中国河蟹产业的重要创新高地、品牌高地、科技高地。
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
“螃蟹产业发展到现在,亟需突破科技瓶颈。”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严涛早就期待在高淳成立河蟹研究机构。
江苏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邢青松从事螃蟹养殖销售已有30年。他介绍,螃蟹产业是高淳区受益面最广的富民产业,但全区螃蟹养殖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有的养殖户亩均收益超万元,有的却亏损2000元—3000元。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种苗,种苗优劣是螃蟹成活率高低和规格大小的重要因素。
合作联社经过十多年发展,现拥有专业合作社23个,社员3218户,带动10万多农户致富,去年合作联社销售总额达到5.98亿元。近几年,为补齐良种繁育这一短板,联社将全区河蟹种苗繁育大户组织起来,成立南京市种业联盟水产种苗平台,在射阳县沿海选定河蟹繁苗基地1000亩,所育种苗约占全区用量的1/3,且低于市场价供应,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保证了种苗质量。
2017年6月,联社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成立省内第一家螃蟹研究机构——高淳区长江系中华绒螯蟹研究所,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为蟹农持续提供技术支持。经过5年提纯复壮,到今年初获得品质较好的“固城湖1号”第三代选育群体。
为更大范围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在全国树立江苏河蟹产业标杆,由合作联社发起,南京青松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共同持股,成立了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中心一院”促产业强链补链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河蟹产业的“芯片”就是蟹种。“经过40多年的养殖,蟹种出现了退化问题,优质良种供应量也不够。目前高淳螃蟹养殖面积近22万亩,但固城湖螃蟹良种培育面积不到8000亩,按照1:20的标准,只能供应16万亩的养殖面积。此外,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也面临挑战。”王严涛介绍,成立“一中心一院”就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这些瓶颈问题。
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隶属于省农业农村厅,立足高淳、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将通过整合优化国内河蟹领域创新资源,以“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培育河蟹新品种、新品系,推进河蟹养殖标准体系建设;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建立河蟹产业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打造全省领先的河蟹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一中心一院’优势互补,建立起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及时推广的‘传动带’。”王严涛说,中心作为科研事业单位侧重于前道研发,研究院作为企业侧重于中后道应用推广。在种质创新方面,中心重点开展选种、保种、育种,研究院重点开展育种、繁苗、推广。在成果转化方面,中心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研发任务及股权激励,研究院就地承接中心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
多方联合打造“水产种业硅谷”
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公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高淳区作为螃蟹全产业链典型县上榜,“高淳螃蟹”肩负着再次转型升级的使命。
“未来研究院的目标是建立四个基地。”邢青松介绍,一是建设螃蟹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共同培养在职研究生、博士生,实行协同育人,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建设优质新品种蟹苗生产基地,力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0%,让更多的养殖户分享科技带来的效益;三是建设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四是建设技术模式输出的培训基地,对科技人员和农户进行培训,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活动当天,由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和高淳区政府主办的中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政产学研界代表围绕“种业芯片”,共同为高淳和江苏打造“水产种业硅谷”支招。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东教授认为,高淳河蟹在全国已经打出了品牌,补上种苗这个短板,“小螃蟹”一定能爬出“流金淌银”大效益。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