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报”树立价值导向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些天 “中国好人”、宣城市泾县榔桥镇河西村村民胡晓萍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承蒙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让我们一家住在这么温暖漂亮的房子里,左邻右舍都夸我有福气,大家都说好人有好报。 ”胡晓萍说。
前不久,央视《秘密大改造》栏目组邀请设计师,把胡晓萍原先居住的临时工棚改建成温馨小屋,带来别样的惊喜与关爱。爱的付出带来爱的“收获”,“中国好人”、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张村村民佘世珍也收到同样“大礼”,原本34年房龄的老房子焕发蓬勃生机,处处体现设计师的匠心与爱心,呵护“护鳄奶奶”晚年生活。
“好人”有福气,社会才能树正气。近年来,我省通过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帮扶机制,不仅给予“中国好人”以精神鼓励,而且帮助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待。黄山、宿州、宣城等地,根据不同层级的身边好人,给予最高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身边好人免费游景区、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体检等温暖举措,成为激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氛围的创新方式。
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道德建设基金,截至目前已安排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专项资金1300多万元,好人模范1000多人受惠。创新开展安徽省道德信贷工程,以诚信做抵押,以道德做担保,向好人模范发放小额信贷,帮助身边好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道德信贷”共发放12亿元,惠及6000多位好人模范,鲜明树立了“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好人好报是中国人朴素而可贵的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当越来越多的好人有实实在在的善意回报,就会激发更多的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关心好人、回报好人。”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崔跃松说。身边好人受尊重、受优待,更多的群众就会跟着走、照着做,各行各业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中国好人榜”的安徽上榜人数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
“好人文化”培植精神家园
“我手上捧着喜报和鲜花,心里乐开了花。街坊邻居都来我家道喜,大家夸赞我,这真是我家的‘高光时刻’。 ”“中国好人”、亳州木兰巾帼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曹洁说。亳州连续12年为“中国好人”送喜报,市文明办精心筹备,由市文明委领导上门拜访,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红喜报送好人”活动。不仅如此,在村居、单位公开栏定期发布“善行义举榜”,在电视报纸网站上定期发布“好人榜”,让“中国好人”故事家喻户晓,营造好人好事传千里的舆论氛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淮大地身边好人辈出,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道德沃土。 “我们经常组织同学们前去参观安徽好人馆,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好人模范的崇高品质,感人事迹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 ”合肥市万慈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玲玲说。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安徽好人馆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12万多人次,23个省份76个城市来馆观摩考察,并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19所院校签订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
据了解,全省建成省、市、县三级好人馆43个,全景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用凡人善举凝聚价值共识,使好人文化真正鲜活、丰富起来。各地还建设了一大批身边好人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社区、主题大道等,让身边好人走在群众身边、走进百姓生活。创新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进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礼堂变成道德教育课堂。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各地各部门利用话剧、黄梅戏等艺术和短视频、微广播剧等多种形式,创作一批批宣传“好人文化”的作品,演绎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传递“真善美”的道德力量。“看完话剧《我的父亲·李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深受感动。我要以他为榜样,在一线发光发热,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作出贡献。 ”绩溪县红十字会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程筱媚说。
“好人效应”引领时代新风
一位好人就是一枚火种,一个故事就是一场洗礼。铜陵市把一位位鲜活可敬的身边好人、一个个可敬可学的模范人物请上讲堂,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放大“好人效应”传递温暖力量。近年来,该市“好人群体”逐渐壮大,“好人效应”不断凸显,引发“人人争当好人”的“蒲公英效应”。
“从‘一个人’发展成为‘一群人’,成立志愿服务队后带领更多的人行善举、做好事。”“中国好人”张宝说。张宝开启了淮南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先河,也是安徽为外国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张宝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和无偿献血、应急救护知识,看望慰问残疾人,捐助贫困大病患者、贫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目前,“中国好人”参与各类公益组织的人数占比超过70%,全省共有200多位“中国好人”成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组织,近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徐辉假日小分队、傅强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好人”领衔的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江淮大地,成为群众身边的“及时雨”“暖心人”。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我省始终坚持“不仅在于数量,关键在于质量,发挥带动作用”理念,放大“中国好人安徽多”的道德优势,让群众身边的“好人”成为示范带头的“名人”,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我们建立好人‘人人推’的发现机制、‘天天见’的宣传机制、‘处处敬’的褒奖机制、‘个个帮’的关爱机制和‘时时学’的转化机制,创新五项机制,深化推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张岳)
热门